跳转至

二项式定理

[toc]


高中数学二项式定理就没好好学,现在经常忘记二项式定理,因此写一篇博客把二项式定理完整复习一下。

1. 二项式定理的由来

二项式定理是用于展开n个二项式乘积的通用公式: $$ (a+b)^n=(a+b)(a+b)\cdots(a+b). $$

首先观察\((a+b)^n\)\(n\)较小时的结果:

\[ (a+b)^1 = a+b,\\ (a+b)^2 = a^2+2ab+b^2,\\ (a+b)^3 = a^3+3a^2b+3ab^2+b^3,\\ (a+b)^4 = a^4+4a^3b+6a^2b^2+4ab^3+b^4,\\ (a+b)^5 = a^5+5a^4b+10a^3b+10a^2b^3+5ab^4+b^5,\\ \]

只观察结果中的项,不难理解,n个(a+b)相乘,会出现a^n^和b^n^;对于中间的项,a和b的指数合为n,因为在n个(a+b)相乘的过程中,每一次要么选择与a相乘要么选择与b,不论选择与谁相乘,最终的相乘次数为n。而a^n^或b^n^是相乘过程的特殊情况,即每次都选择a或每次都选择b。

因此,对于二项式的n次方的结果为:

\[ (a+b)^n = \sum_{i=0}^n k_i\times a^ib^{n-1} \]

那么对于每一项前的系数\(k_i\)是啥呢,要想理解这个,就必须先理解两个重要概念:排列数(Permutations)和组合数(Combinations)。但是要理解排列和组合前,我们还需要先了解阶乘(Factorial)。

2. 阶乘

如果n是一个正整数,那么n的阶乘\(n!=1\cdot2\cdot3\cdots n=\prod_{i=1}^ni\)。特别地,\(0!=1\),原因等会儿会说。

通过阶乘,我们可以表示一段连续的整数乘积

\[ (k+1)\cdot (k+2) \cdots n = \prod_{i=k+1}^ni = {1\cdot2\cdots n \over 1\cdot2\cdots k} = {\prod_{i=1}^ni \over \prod_{j=1}^{k}j} = {n! \over k!},\ if\ k < n. \\ i.e., \prod_{i=k+1}^ni={n!\over k!},\ if\ k<n. \]

3. 排列

3.1. 全排列

给定n个不同的物体,求有多少种排列这n个物体的方式。这就是排列问题

要求解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考虑,如果我们需要做两个连续且独立的决定,假设第一个决定d1有c1种选择,第二个决定d2有c2种选择。那么对于d1、d2两个决定整体来说,我们共有c1*c2种选择。如,我们需要决定穿什么上衣和裤子,那么d1=穿什么上衣,d2=穿什么裤子;假设我们有c1件可选择的上衣,即d1有c1种选择,c2件可选择的裤子,即d2有c2种选择;那么最终对于决定穿什么上衣和裤子来说,我们共有c1*c2种选择。这就是乘法原理:做一件事,如果需要n个步骤,每个步骤有mi种不同的方法,那么最终做完这件事有\(\prod_{i=1}^nm_i\)种不同的方法。

接下来,考虑排列问题。排列问题本质上就是决定这n个位置上选择什么物体,即做n次连续且独立的决定。对于d1来说,也就是决定第1个位置选择什么物体,很明显我们可以选择n个物体中任意一个,即c1=n;对于d2,因为d1已经选择了一个物体,那么我们就少了一个物体可供选择,c2=n-1;最终对于dn来说,只剩下一个物体可供选择,cn=1。

那么最终对于这个排列问题,我们有多少种选择方式(即排列方式)呢?\(n(n-1)(n-2)\cdots2\cdot1=\prod_{i=1}^ni=n!\)种。对于n个物体的这么多排列顺序来说,每一种顺序都叫做n个物体的一种排列(Permutation)

\[ \text{The number of permutations of \textit{n} objects is \textit n!}. \]

现在可以发现,n的阶乘其实就是n个物体的排列数量。那么不难理解,0的阶乘为啥是1了。1个物体的排列数量为1,因为只能选择1个物体;0个物体的排列数量依然为1,因为什么都没得选本身也是一种选择。

3.2. 非全排列

上面是有n个物体,求n个物体的排列。那么如果是n个物体,求n个物体中k个物体的排列方式呢(k <= n)?这叫做n个物体,一次取k个物体的排列,总数排列数表示为\(P(n, k)\),或\(A(n, k)\),其中P表示Permutations,A表示Arrangement。

解决办法同上,在选择k个位置的第1个位置时,我们有n个物体供选择,第2个位置n-1个物体,第k个位置(也就是最后一个位置),有n-(k-1) = n-k+1个物体供选择。根据乘法定理,

\[ P(n, k)=n(n-1)(n-2)\cdots(n-k+1)=\prod_{i=n-k+1}^ni={n!\over (n-k)!} \]

4. 组合

在排列中,n个物体的位置很重要,但是如果我们不想考虑位置,只想考虑能选出多少种k个物体。这就是n个物体每次选择k个的组合。总组合数表示为\(C(n, k)\),更多时候也表示为\(\binom n k\)\(\binom n k\)也叫做二项式系数(Binomial coefficients)。原因稍后解释。

如何求出组合数呢,这就需要用到刚刚的排列了。组合与排列存在着一定的关系。对于n个物体选k个的排列数\(P(n, k)\)来说,其实就是求出有多少种选择这k个数的数量,而后再考虑有多少种给这k个数排列的数量。即,n中选k就是组合数\(\binom n k\),而排列这k个数就是k的全排列\(P(k, k)=k!\)。因此:

\[ P(n, k)=\binom n k \cdot P(k, k) = \binom n k \cdot k! \\ C(n, k)=\binom n k = {P(n, k)\over k!}={{n!\over (n-k)!}\over k!}={n!\over k!\cdot(n-k)!} \]

排列数还有一些有趣的性质:

\[ \binom n 0 = \binom n n = {n!\over 0!n!} = 1\\ \binom n 1 = \binom n {n-1} = {n!\over 1!(n-1)!} = n \]

或者推广一下:

\[ \binom n k = \binom n {n-k} = {n!\over k!(n-k)!} \]

这个性质不难从二项式定理公式上推导出来,更直观的理解为,在n个物体中选k个的选择,本质上就是在n个物体中选剩下的n-k个的选择。(n个物体减去你每个挑k个的每个组合,就是你每个挑n-k个的每个组合,这n-k个是你在不知不觉中挑好的)

5. 二项式定理

现在,我们终于可以回过头来讨论二项式定理中的系数k了。还记得我们推出:

\[ (a+b)^n = \sum_{i=0}^n k_i\times a^ib^{n-1} \]

在这n个(a+b)相乘的过程中,可以理解为n次选择,每次都能选择a或者b。那么对于\(k_i\cdot a^ib^{n-i}\)来说,就是n次选择中i次选择了a,有多少种选法系数k就是多少(n-i次选择b结果一样,和上面二项式系数的性质一样,选择了i次a,自然也就是选择了n-i次b)。即\(\binom n i\)。将系数k代入二项式定理中:

\[ (a+b)^n=\sum_{i=0}^n{\binom n i \cdot a^ib^{n-1}} = \sum_{i=0}^n{{n!\over i!(n-i)!}\cdot a^ib^{n-i}} \]

最后更新: June 8, 2022